护航“银发经济”,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迎新机

2025-08-20 13:30:45 返回列表

2025年7月24日,民政部、全国老龄办发布《2024 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》。公报显示,截至 2024 年末,全国 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,占总人口的 22.0%。随着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,超过5000万的老年人仍在工作岗位继续发光发热,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“银发经济”力量。

1(1).png

为了保障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,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,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7月31日发布《超龄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暂行规定(公开征求意见稿)》,至8月31日,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征求意见稿明确超龄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内容,提出加强对超龄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、休息休假、劳动安全卫生、工伤保障等基本权益的保障,畅通争议处理渠道,超龄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、向人民法院起诉、向人社部门投诉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
一、属于超龄劳动者的“银发经济”

“银发经济”正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。而超龄劳动者作为其中重要的人力资源组成部分,其权益保障问题也日益凸显。长期以来,这些超龄劳动者却面临着法律保障的“灰色地带”。过去,超龄劳动者常被归入“劳务关系”,导致其面临诸多困境。“雇佣超龄工人不用缴社保,工资可压到最低,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。”——这种把老年人当“廉价劳动力”的思维,与发展银发经济的初衷背道而驰。超龄劳动者群体面临“加班无加班费、工伤难认定”的困境;超龄劳动者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,还面临依据不明、渠道不畅、体制不顺的问题。超龄劳动者遭遇欠薪、工伤等问题时,常因“劳务关系”身份而无法通过劳动仲裁解决,只能走冗长的民事诉讼程序。

二、调解助力超龄劳动者维权

“调解遵循自愿原则,由第三方居中斡旋、撮合争议双方就纠纷解决自主达成一致。”此次《暂行规定》第二十条明确构建了多元救济保障机制,其中调解制度成为解决超龄劳动者争议的首选路径。征求意见稿将调解作为超龄劳动者权益救济的方式之一,以提高纠纷解决效率、降低成本,维护用工关系的和谐稳定。调解在超龄劳动者维权中具有独特优势,一方面程序简单快捷,避免知识水平不足的老年人陷入漫长的诉讼过程;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系劳动关系,为后续合作留下空间。与诉讼程序相比,调解程序更加简便、灵活、高效。

 

三、温暖与效率并存的解纷之路

2025年4月,律威调解中心接到了这样一个案子:出生于1957年的刘师傅仍在木工组周老板方进行木工工作,截止到2025年,周老板未向刘师傅支付在2020年至2021年间的劳动工资共25000元整,拖欠工资第四年后刘师傅的耐心已经消耗殆尽,急切的想拿到两年的“血汗钱”。调解中心的俞老师接手这个案子之后,联络刘师傅后发现刘师傅年龄较大,缺乏法律知识,俞老师先平息刘师傅的激动情绪,引导其理性主张权利;另一方面,俞老师拨通周老板的电话,向他释法明理,明确告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法律责任(晓之以理),也向周老板诉说了刘师傅的生活艰辛(动之以情)。经过沟通调解,周老板承诺付清全部欠薪,刘师傅撤诉。

“老有所养”与“老有所为”本不该是对立的选择题。随着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,每一位超龄劳动者都将在银发经济的浪潮中,找到自己的尊严与价值,他们的经验与智慧,终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。调解作为“银发经济”的维权守护者,让超龄劳动者维权不再举步维艰,让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及。

2.jpg

联系电话:0571-28822222 传真:0571-28822222 地址:杭州沈半路2号建华大楼

版权所有:浙江建华集团有限公司 浙ICP备05006954号-1法律声明

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698号